400-01-56871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栏目 >政策解读列表 > 政策解读信息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

2019-10-09   点击量:1708

  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时 间 2018年6月8日9:30

  地 点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友活动中心紫金港厅

  主持人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出席人员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教授李建东

  内 容 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8d835d2a228a4595965a3005fc66f61e.jpg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樊世刚/摄)

  续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举行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活动第四场,我们将发布会开到浙江大学,一起来关注高校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我们昨天已经在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进行了深入采访,发布会后还会到学校和企业做进一步深入了解。

  “1+1”系列活动的背景,我们已经反复介绍过多次了。简单说就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展示教育系统围绕重点工作攻坚克难的奋进状态,我们组织的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此前三场,我们关注了基础教育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以及高校党建工作,这里面有重点工作,有难点工作,还有热点工作。今天我们关注的这个话题是一个创新点,也就是人工智能。

  说到人工智能,应该说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各国当前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的支撑。前不久教育部专门印发了一个重要文件,就是《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就此项工作作出了专门部署。今天我们重点向大家介绍、发布这一文件,并且介绍高校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还有科技领域也是高校领域的重量级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教授。

  下面有请雷朝滋司长介绍《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情况。

  雷朝滋:尊敬的潘云鹤院士、吴朝晖校长、尤政副校长、李建东副校长,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这两天各位记者朋友们深入高校对人工智能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进行采访和报道,也特别感谢新闻办的精心安排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向各位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行动计划》制定的简要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教育部立即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26所高校30多位专家,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等情况进行集中研讨,并听取潘云鹤、吴建平、陈杰等院士的建议;同时,部内有关司局多次就相关事项进行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并由部内12个司局共同会签后,印发了《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三,《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一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高等学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高校科学成就辉煌,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到、五个60%和两个80%”:“两个不到”指R&D人员占全国不到10%,R&D经费占全国不到8%;“五个60%”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60%以上包含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在内的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全国60%以上;“两个80%”指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占全国的80%以上,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占全国80%以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人工智能是核心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进入新时代、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高校要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已有积累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自主创新。对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重点集中到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建立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更需要系统谋划部署、更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为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任务。

  为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行动计划》部署“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民需求深度融合、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径,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特别要推动智能教育发展,发挥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为支持高校服务地方区域发展,《行动计划》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地方、企业需求密切对接,加速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第四,《行动计划》的政策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实施。教育部有关司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三是加大引导培育。通过教育部科学事业费,加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有效经验进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第五,近期重点工作

  《行动计划》印发后,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深入推进落实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这是潘院士亲自提出来的)。

  二是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种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立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

  三是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新闻界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工作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让我们一起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台阶。

  谢谢大家。

  续梅:感谢雷司长,下面请吴朝晖校长介绍浙江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关情况。

  吴朝晖:各位领导、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作为高校的代表发言。关于人工智能,最近浙江大学可以说是捷报频繁,如我校的双脑前沿科学中心通过了专家论证,并启动了建设;学校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等等。

  下面,我主要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创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重点三部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第一,关于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分别从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

  从需求侧来看,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从供给侧来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可以为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一流的人工智能学科、培育高端的人工智能人才、形成优质的人工智能成果,不断服务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需要,从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

  因此,高等教育和人工智能可以成最佳的拍档。一方面,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可以改变从而实现教育1.0向学习2.0的创新发展,另外一方面,高等教育将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整体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的升级等等,从而助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第二,关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我们在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1981年创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所。经过近40年的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

  一是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A+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统计,我校计算机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在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处于前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依靠。

  二是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前列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如2012年,浙江大学获得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AAAI最佳论文,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评的最佳论文。

  三是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作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赛博(CYBER)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创新资源,充分汇聚计算机、统计、数学、医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力量,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型和实力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会聚、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

  四是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浙江大学注重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的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打造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地,在未来的互联网计算泛在人工智能等方向,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汇聚全球顶尖的研发平台,同时形成广泛的影响,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网易、地平线等领军企业联手,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司法、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实现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需求的有效贯通。

  五是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浙江大学积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我校的潘云鹤、陈纯、孙优贤、李兰娟、庄越挺、吴飞、杨仕贵等院士和专家,参与并主导编制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受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还协助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吴飞、张剑平、尹建伟等3名教授成为编制组专家成员。同时,我校潘云鹤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受聘为新一代人工智能(AI2.0)规划建议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组长,持续将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咨询意见。

  第三,关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重点

  在浙江大学加快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征程中,人工智能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学校“双一流”的建设任务,加快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浙江大学将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教育学、医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和发展的生态。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浙江大学将进一步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的科学前沿问题,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三是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转化。浙江大学将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实体产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制造、农林、金融、安全等方面的转移转化,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效果。

  以上是浙江大学有关人工智能的简要介绍。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浙江大学一起努力,共同来推进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广大的媒体朋友们多多支持我校的人工智能发展。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高等学校 人工智能 创新 

相关阅读
版块介绍:
政策版块展示最新中央及内蒙古地方政策,对热点政策解读,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推荐,政策引导。
本网站为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投诉举报电话:4000156871 服务热线:4000156871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甲72号园艺御景6楼

备案号: 蒙ICP备19003911号-3

运营单位:内蒙古网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信息: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62号